关于如何撰写10次论文指导记录,可参考以下结构化方法:
一、记录内容结构
基本信息 - 指导时间、地点、指导教师姓名
- 学生姓名、学号、论文题目
指导内容
- 选题与开题: 选题意义、可行性分析、开题报告框架指导 - 文献综述
- 写作进度:初稿框架审查、章节逻辑优化、语言表达建议
- 格式规范:引用文献标注、图表规范、避免第一人称表述
- 问题反馈:针对初稿的具体问题(如摘要概括性、理论分析深度)提出修改意见
互动与反馈
- 学生提问记录、导师解答要点、修改建议的达成情况
- 学生阶段性总结与自我评估
二、写作规范要求
格式要求
- 使用学术规范模板,包含标题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参考文献等部分
- 强调文献引用格式(如APA、MLA),标注资料来源
语言规范
- 采用第三人称客观表述(如“The author found...”),避免使用第一人称“I”
- 表述精准,避免模糊概念,确保逻辑清晰
三、写作频率与进度管理
次数安排
- 建议每次指导对应1次记录,若指导内容密集可分阶段记录
- 总记录次数不少于10次,具体划分可根据实际指导进度调整
进度同步
- 每次指导前明确阶段性目标(如完成开题报告、初稿框架等)
- 使用《毕业论文计划进程表》核对时间节点,确保指导内容与进度一致
四、示例模板(部分内容)
| 指导阶段 | 具体内容 | 备注 |
|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|
| 第一次| 讲解选题要领、制定时间表、强调写作规范| |
| 第二次| 审查文献综述、指导大纲构建、推荐参考资料| |
| 第三次| 审阅初稿、提出修改意见、调整文章布局| |
| 后续阶段 | 持续关注文献更新、协助完善结论部分| |
通过以上结构化方法,可系统记录每次指导的要点,确保论文写作过程透明化、规范化,同时为后续修改提供详实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