趔趄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为 liè qiè,指身体摇晃、脚步不稳的状态。以下是详细解释:
一、基本含义
字面与引申义 - 字面:
形容人行走时身体歪斜、摇摇晃晃,如“他趔趄地跑着,双手按着腹部的伤口”。
- 引申:可形容因醉酒、疲劳或疾病导致的步态不稳,如“不觉地身趔趄,不觉地醉模糊”。
使用场景 - 该词多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口语中,例如:
- 文学描写:“不觉的身趔趄,不觉的醉模糊”;
- 现实场景:“孩子学步时总是趔趄”。
二、词语结构与出处
形声兼会意:
“趔”(liè)从音旁表音,形旁表意,本义为“行走不正”;“趄”(qiè)同音表义,强化不稳的动态感。
古籍依据:
该词最早见于元代郑廷玉的《后庭花》,“不觉地身趔趄,不觉地醉模糊”,后《红楼梦》等古典文学作品亦广泛使用。
三、常见误区
部分人误将“趔趄”读作“liàng qiè”,实为受形近字(如“踉跄”)影响。但根据《康熙字典》及现代汉语规范,正确读音应为 liè qiè。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:踉跄、摇晃、蹒跚;
反义词:稳健、从容、镇定。
综上,趔趄是一个形象生动的动词,通过音形结合的方式精准表达行走不稳的状态,是汉语中极具表现力的词汇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