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蜻蜓文案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红蜻蜓文案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沉降观测做法?

59

沉降观测是监测建筑物沉降变形的重要手段,其核心做法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:

一、水准基准点布设

稳定性要求

基准点需设置在沉降影响范围外,冰冻地区应埋设在冰冻线以下0.5m,避免交通干道、地下管线等易干扰区域。

检核条件

至少设置3个基准点形成闭合环,且需定期检查稳定性,确保高程测量精度。

防护措施

基准点应避开高压线、地下管线等腐蚀性环境,密集建筑区内需保持2倍基础深度以上距离。

二、沉降观测点布设

位置选择

布设在建筑物四角、沉降缝两侧、荷载变化区及大型设备基础等敏感部位,确保能全面反映基础变形。

间距要求

一般采用10-30m的间距均匀分布,框架结构每2层观测一次,主体施工完成后每年观测1次。

埋设规范

- 沉降观测点需埋入地下12cm以上,采用直径≥12mm的钢制观测点,钢筋外端90°弯钩并稍离墙体。

三、观测周期与方法

常规周期

主体施工阶段每1-2层观测1次,竣工后每年1次,若施工期间出现异常沉降则需加密观测(如每1-3个月1次)。

特殊场景

- 地质条件复杂区域建议缩短观测周期;

- 工程使用期间需根据荷载变化调整观测频率。

观测技术

采用二等水准测量法,确保前后视距≤30m、高差容差≤1.0mm,每次观测需进行环形闭合检查。

四、数据记录与分析

数据处理

记录每次观测的高差变化,计算单次及累积沉降量,并推算沉降速率。

曲线绘制

- 绘制时间-沉降量曲线,观察变形趋势;

- 绘制时间-荷载关系曲线,分析荷载对沉降的影响。

稳定性评估

通过沉降曲线判断建筑物是否稳定,若出现异常波动需及时采取加固措施。

五、注意事项

观测前需对仪器进行校准,确保精度;

天气变化较大时暂停观测,避免温度影响;

建议设置临时观测点用于施工期监测。

通过以上步骤,可系统监测建筑物沉降情况,为工程安全提供数据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