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力和淡定是两个相关但有所区别的概念,具体含义如下:
一、定力
核心内涵 定力原为佛学用语,指通过禅定训练达到心神凝聚、杂念消除的境界,可生慧并助力技艺或事业成就。在现代语境中,泛指控制欲望、抵御干扰、专注目标的能力。
三个维度
- 坚定: 指理想、信仰、信念的执着坚守,表现为不盲从、不动摇,是政治立场和道德准则的“压舱石”; - 镇定
- 淡定:指名利得失面前保持平和心态,是心性修养的“试金石”。
现实意义 对党员干部而言,定力是政治定力、心理定力和道德定力的综合体现,需通过理论武装、实践锻炼和自我修养共同提升。
二、淡定
核心内涵
淡定强调以平常心对待得失荣辱,保持镇定从容的态度。既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,也不因挫折而消沉,是一种超越境界的处世智慧。
表现特征
- 外在表现: 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,遇事沉稳中又积极果断; - 内在修养
与定力的关系 淡定是定力的高级表现,尤其体现在逆境中保持内心平和的能力。缺乏定力易导致浮躁或焦虑,而淡定则是在坚定与镇定基础上的升华。
三、两者的区别与联系
区别:
定力更强调内在的自我控制与抗干扰能力,淡定则侧重外在表现与心态平和;
联系:两者相辅相成,坚定是根基,镇定是过程,淡定是结果。缺乏其中任何一环,都难以达到真正的从容。
通过修炼定力,可逐步培养出淡定从容的生活态度,从而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与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