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波仪的原理基于面波的传播特性,通过检测地面微小振动来分析地下结构。以下是具体说明:
一、面波的定义与分类
面波是沿地表传播的弹性波,与纵波(P波)和横波(S波)不同,面波属于 地滚波,其传播路径贴近地表。根据波的成因,面波可分为:
拉夫波(R波):
由SH波与P波干涉形成,能量集中在介质自由表面附近,衰减速度较慢(与距离平方根成反比);
瑞利波(SV波):
由SV波与P波干涉形成,同样以地表为能量集中区域。
二、面波传播特性
传播形态:介质质点沿椭圆轨迹运动,长轴垂直于地面,旋转方向通常为逆时针;
衰减规律:R波衰减速度比体波(P、S波)慢,与距离平方根成反比;
波前形态:以波长为圆柱体半径向外扩散。
三、面波勘探原理
激发机制:
通过扫频仪产生高频谐波电流,经功率放大器驱动电磁激振器产生地面振动(如重物敲击或自由下落);
信号接收:
在地面布置多个拾振器,同步接收反射回来的面波信号,并转换为电压信号;
数据处理:
通过频谱分析仪对电压信号进行频散分析,生成频散曲线,反映地下岩层的孔隙性和含油性等特性。
四、应用与优势
优势:R波因衰减慢,可穿透较厚地层,且对含油、气、水等异常体较敏感;
应用:常用于油气勘探、地层评价及工程地质调查。
总结
面波仪通过发射和接收地表传播的拉夫波和瑞利波,利用其衰减特性和频散特征,间接反映地下岩层结构。其原理结合了弹性波理论、电磁激振技术及信号处理方法,是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要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