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蜻蜓文案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红蜻蜓文案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与字在古代是什么意思?

59

“与”是汉语中含义丰富的古字,其意义需结合不同词性和语境进行区分,具体如下:

一、基本词义

动词(本义:赐予)

表示将物品或利益给予他人,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“玉斗一双,欲与亚父”。

动词(引申义:参与、协同)

表示共同参与某事,如《论语》中“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”。

动词(语气词)

通假字,同“欤”,表疑问,如《论语》中“然则师愈与”。

二、其他用法

名词(党与、朋友)

表示结党或朋友关系,如《战国策》中“孰与君少长”。

介词(和、及)

表示并列或关联关系,如《论语》中“敏而好学,不亦与”。

副词(表比较)

与“或”“尚”等词连用,如《论语》中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仁以为己任。不亦与?死而后已”。

三、常见搭配与成语

参与:

如“参与决策”“与会人员”。

与人为善:表示赞许或赞助。

与虎谋皮:比喻不切实际的幻想。

大莫与京:成语,意为最好的事物莫如京都。

四、字形与演变

小篆字形中,“与”由“一”和“勺”组成,象征共同抬举、协同之意。其异体字“與”(yú)保留了相同含义。

综上,“与”在古代是一个多义词,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具体含义,涵盖赐予、参与、结交、疑问等多种用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