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文言虚词“与”的用法和意义,可结合其不同词性和语境进行总结,以下是分点说明及例句:
一、作介词(最常见用法)
表示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,相当于现代汉语的“同”“跟”“与”。
例句:
1. 沛公军霸上,未得与项羽相见。(《鸿门宴》)
2. 老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。(《促织》)
3. 朝过夕改,君子与之。(《汉书·翟方进传》)
二、作连词(第二重要用法)
表并列:
相当于“和”“跟”“同”。
- 例句:
1. 孤与老贼势不两立。(《赤壁之战》)
2. 蜩与学鸠笑之。(《庄子·逍遥游》)
表选择:
与“与其”连用,意为“宁可……不如……”。
- 例句:
1. 与其不逊也宁固。(《训俭示康》)
2.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奉之?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三、作动词(较少见用法)
给予、授予:
如“与尔三矢”(《史记》)。
结交、亲附:
如“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;失其所与,不知”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。
参与、出席:
如“蹇叔之子与师,哭而送之”(《左传》)。
四、作语气词(古汉语特有)
通“欤”,表疑问或感叹,可译为“吗”“呢”“啊”。
例句:
1. 父见而问之曰:子非三闾大夫与?(《论语》)
2. 其可怪也欤!(《师说》)
五、特殊用法
固定搭配:
1. 与……为好(结交)
2. 与……争锋(对抗)
3. 与……结盟(外交)
通过以上分类及例句,可系统掌握“与”在文言文中的多种用法。实际应用中需结合上下文判断词性,注意介词与动词的区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