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鹤琴提出“大自然、大社会都是活教材”的观点,出自其教育理论体系中的《活教育》。以下是相关背景和核心思想的整理:
一、核心观点
反对传统填鸭式教育
陈鹤琴反对将儿童局限于书本知识,主张通过自然和社会的直接体验获取知识。例如,他强调“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”,反对人为干预儿童的自然发展过程。
自然与社会是学习源泉
自然界(如动植物、季节变化)和社会现象(如人际交往、社会活动)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。儿童在观察、探索中能培养观察力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。
整体性学习观
儿童的学习是整体且未分化的过程,需通过系统、联系的经验积累实现。单一学科知识无法满足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。
二、实践意义
幼儿园课程设计
幼儿园可利用园内环境(如操场、植物角)和周边资源(如公园、社区)开展自然探索活动。例如,组织幼儿观察秋天的落叶、海浪或植物生长过程,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。
教育方法创新
教师应采用观察记录、游戏体验等自然式教学方法,而非单纯灌输知识。如通过“树叶大揭秘”活动,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科学知识。
三、理论价值
陈鹤琴的这一观点开创了幼儿教育从室内到室外的新范式,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融合,对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影响深远。其思想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自然教育、生态教育等领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