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熟目染是一个汉语成语,指通过长期接触、观察而逐渐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:
一、基本含义
字面解析:耳朵经常听到(耳濡),眼睛经常看到(目染),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。
引申含义:不仅指好的影响(如习惯、技能的习得),也可指不良影响(如习惯性错误)。
二、结构与用法
结构:联合式成语,由“耳濡”与“目染”两部分组成,分别对应听觉和视觉的持续刺激。
用法:可作谓语、定语或状语,例如:
> 他从小生活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,耳濡目染地学会了绘画。
> 这部小说的价值观耳濡目染地影响了无数读者。
三、相关辨析
与“耳熟能详”的区别:前者强调影响过程(潜移默化),后者侧重结果(非常熟悉)。
常见搭配:常与“形成”“养成”等词搭配,如“耳濡目染下形成独特气质”。
四、出处与演变
成语来源:最早见于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濡目染,不学以能。” 后被朱熹、孙中山等名人引用并赋予新内涵。
现代应用:广泛用于描述社会环境、家庭教育等对个体发展的作用,如“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耳濡目染”。
通过以上分析可知,耳熟目染不仅是一个描述学习机制的成语,更深刻地反映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