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耳入目染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读音为 ěr rù mù rǎn,指通过长期接触和观察而逐渐受到影响,通常用于描述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。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:
一、核心含义
基本解释 形容因长期接触某种事物(如环境、行为、观念等),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影响,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,也可能是消极的。
结构解析
- 濡: 沾湿,引申为接触; - 染
二、与相似成语的区分
耳濡目染:强调通过听、看等感官体验的持续影响,如“他从小生活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,耳濡目染地学会了绘画”。
耳闻目睹:侧重亲耳听到、亲眼看到的事实,如“我亲眼目睹了事件的经过”。
三、使用要点
情感色彩 该成语可形容正面影响(如良好的习惯、艺术修养)或负面影响(如不良嗜好、错误观念)。
语境示例
- 正面: “她对环保理念耳濡目染,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活动。” - 负面
“他整天沉迷于电子游戏,耳濡目染中影响了学习效率。”。
四、出处与演变
该成语出自唐代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濡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原指通过长期接触获得能力,后泛指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在现代汉语中,使用范围更广,既可用于描述自然习得(如语言、习惯),也可用于批评不良环境的影响。
综上,“耳入目染”通过感官体验的持续作用,揭示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影响,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情感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