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三顾茅庐
背景 东汉末年,刘备为兴复汉室,听闻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,便带着关羽、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。前两次诸葛亮外出未遇,第三次诸葛亮在草堂午睡未醒,刘备仍谦恭等候,直至其醒来才得以晤面。
意义
该故事成为求贤若渴的经典范例,体现了刘备的诚意与诸葛亮的隐士风范,最终促成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成就大业。
二、火烧博望坡
背景
曹操统一北方后南下,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击败后退往新野。诸葛亮初出茅庐,被任命为军师,指挥博望坡之战。
经过
诸葛亮利用地形,在博望坡设伏,令关羽引兵埋伏于豫山、安林,待曹军粮草南下时放火焚烧,大败曹军。此战使关羽对诸葛亮刮目相看,从此忠心耿耿。
评价
《三国演义》用诗赞颂:“博望相持用火攻,指挥如意笑谈中。直须惊破曹公胆,初出茅庐第一功!”。
三、舌战群儒
背景
曹操南下荆州,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。刘备退往夏口,派诸葛亮前往江东劝说孙权联合抗曹。
经过
诸葛亮在东吴面临群儒刁难时,凭借渊博学识和雄辩口才,逐一反驳质疑,最终说服孙权,促成孙刘联盟,为赤壁之战奠定基础。
意义
该故事展现了诸葛亮的卓越外交才能和临危受命的担当,成为智慧与口才的典范。
其他补充
空城计: 诸葛亮在城池空虚时,大开城门弹琴,吓退司马懿的军队,体现其胆识与心理战术。 草船借箭
以上故事均出自《三国演义》,部分情节经过艺术加工,但核心人物与事件仍被广泛传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