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传身授是一个汉语成语,指师傅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技艺、知识或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,强调以身作则的传承方式。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:
一、核心含义
技艺与知识的传递 师傅不仅口述理论,更通过实际操作、案例分析等实践方式,帮助学生掌握核心技能或学术体系。
行为示范的作用
强调“以身作则”,通过自身行为树立榜样,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,形成正确价值观和职业素养。
二、出处与背景
文献依据: 成语出自宋代龚颐《芥隐笔记·东坡宸奎阁碑铭》:“巍巍仁皇,体合自然,神曜得道,非有师传。”原指帝王通过自身品德和能力传承天下,后泛指师徒间的传承关系。 文化内涵
三、应用场景
传统技艺领域:
如中医、武术、陶瓷制作等,需通过师徒长期实践才能掌握精髓。
学术与文化传承:
如文学、哲学思想,依赖导师的引导和解读。
管理类技能:
部分管理类知识需通过案例分析、模拟演练等实践方式传承。
四、与其他传承方式的区别
区别于书本教学:更注重互动性和实践体验,强调“做中学”。
区别于机械复制: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内驱力,培养创新思维。
综上,师传身授不仅是技艺或知识的传递过程,更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延续,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