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禹在外治水十三年的成语是 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,具体解析如下:
一、成语含义与出处
字面解释
“过门不入”指路过家门却不去进入,形容一心扑在工作或职责上,公而忘私。
典出《孟子》
该成语出自《孟子·离娄下》:“禹稷当平世,三过其门而不入。” 讲述大禹治水期间,三次路过家门却因公务未归的故事。
二、相关背景
治水背景
大禹受舜帝委任治理黄河水患,采用疏导法开凿河道,历时13年成功消灾。在此期间,他多次放弃与家人的团聚,甚至三次路过家门未入。
历史意义
该成语成为后世形容公职人员尽职奉献的典型范例,与“公而忘私”等成语并称。
三、其他相关成语
公而忘私
指为了公共利益而忘记个人得失,与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常结合使用。
解民倒悬
形容解决人民危难,如禹治水救民于水患。
胼手胝足
形容长期辛勤劳动,如禹与民众共同奋战治水。
四、总结
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不仅是描述大禹治水的经典成语,更体现了中国古代“以民为本”的治国理念,成为中华文化中象征奉献与责任的重要文化符号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