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百害而无一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指某种行为或事物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其可能存在的益处,最终只会导致负面后果。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:
一、核心含义
字面解释 “百害”指数量极多的弊端或坏处,“无一利”表示没有任何好处。整体形容事物或行为缺乏积极价值,仅产生负面效果。
引申含义
该成语常用于批评某些政策、行为或现象,强调其阻碍性而非建设性。例如,滥用职权、资源浪费等行为常被形容为“百害而无一利”。
二、结构与用法
结构: 偏正式成语,中心词为“害处”,“百害”作定语修饰。 用法
> 这种过度开发的行为是百害而无一利的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:一无是处、弊大于利。
反义词:有益无害、利大于弊。
四、使用示例
经济政策:
> 高利率政策在抑制通胀的同时,也加重了企业负担,属于百害而无一利。
社会现象:
> 过度追求物质消费导致资源枯竭,是典型的百害而无一利。
五、相关辨析
需注意与“百利而无一害”的区别:
对立关系:前者强调“全无益处”,后者指“全有好处”;
使用场景:前者多用于负面评价,后者用于正面肯定。
综上,“百害而无一利”通过夸张手法突出了事物或行为的负面本质,是汉语中表达“全无积极价值”的常用成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