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蜻蜓文案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红蜻蜓文案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为什么形容秀才手无缚鸡之力?

59

“手无缚鸡之力”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人缺乏体力,常被用于描述文弱书生或体弱者的状态。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:

一、成语含义

该成语本义指连捆绑鸡只的力气都没有,现引申为形容人身体极其虚弱,连最基本的生活动作(如缚鸡)都无法完成。

二、出处与典故

文学典故

元代无名氏的《赚蒯通·第一折》中提到:“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,只淮阴市上两个少年要他在胯下钻过去,他就钻过去了。” 这里通过韩信的例子,以反差手法突显其虽为军事家却缺乏体力,但成语本身仍以“缚鸡”作为力不从心的象征。

其他出处

清代赵翼《廿二史札记》等古籍也有类似用法,进一步印证了其作为形容体力虚弱的固定表达。

三、用法与示例

作谓语/宾语:

“他因病消瘦,手无缚鸡之力。”

作分句

“虽手无缚鸡之力,仍坚持撰写学术论文。”

情感色彩

该成语多含自谦或调侃意味,常用于文人自述或轻松语境中。

四、与相似成语的区别

需注意与“文弱书生”等词的区分:

文弱书生强调缺乏体力与文雅气质并存,而“手无缚鸡之力”仅侧重体力不足;

手无缚鸡之力更强调生理上的虚弱,如疾病或长期劳损导致,而文弱则可能包含性格内敛等心理因素。

综上,该成语通过生动的比喻,成为汉语中表达体力匮乏的经典范式,既具有文学性,又具备广泛的应用场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