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,青少年期(12-18岁)的核心任务是形成 自我同一性,即个体对自我身份、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稳定认知。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涉及多个表现方面,综合权威资料可归纳为以下几点:
一、核心表现特征
自我意识的确定与角色形成 青少年开始明确自己是谁,思考“我是谁”“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”,并尝试不同的社会角色(如学生、朋友、未来职业角色)。
对自我品质的觉知
不仅关注身份的连续性,还开始形成对自我品质(如诚实、责任感)的认知,形成稳定的自我形象。
身份统一感与认同感
通过尝试和接纳,形成对自身社会群体的认同,例如对家庭、学校或职业的归属感。
二、发展关键过程
角色探索与冲突
青少年会经历多种角色转换(如从儿童到青少年、学生到未来职业人士),需协调不同角色间的矛盾(如学业与社交的平衡)。
自我效能与目标定向
通过尝试新事物(如兴趣爱好、学术领域),逐渐明确人生目标,并形成内在驱动力。
社会评价的内化
开始关注他人评价与自我认知的统一,若出现矛盾可能引发同一性危机。
三、重要影响因素
家庭环境: 父母的支持与引导对自我同一性形成至关重要。 同伴关系
学校与社会文化:教育方式、社会价值观等外部因素也起作用。
四、发展结果
成功的自我同一性使青少年具备以下能力:
适应变化:能灵活应对角色转换带来的挑战;
目标导向:形成稳定的人生规划;
情绪调节:有效处理自我认同危机带来的焦虑。
若同一性未能成功建立,可能导致 角色混乱,表现为自我怀疑、目标模糊或行为冲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