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勤奋好学的文言文,可参考以下经典篇章及人物事迹:
一、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"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"是千古名句,体现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。他自幼家贫,发愤苦读,曾以冷水洗脸提神,粥食充饥,被贬邓州后仍保持节俭。
二、张溥《七录》
张溥幼时酷爱读书,采用"六七抄读法":抄写后焚毁,反复六七次始停。因手常皲裂,故以"七录"命名读书斋。其刻苦精神与范仲淹相似。
三、匡衡《西京杂记》
"凿壁借光"讲述其邻家有烛光,却因家贫无法照明,遂凿穿墙壁引光读书。后得文不识资助,成为大学问家。
四、王冕《白鹿洞书院诗》
年少时因家贫辍学牧牛,后潜入寺院夜读,甚至忘记牵牛。其求学毅力被韩性(朱熹弟子)记载于《白鹿洞书院诗》。
五、朱熹《劝学诗》
"少年易老学难成,一寸光阴不可轻"强调学习需持之以恒。其诗以劝勉青年珍惜时光著称。
六、杨继盛《言志诗》
"读律看书四十年,乌纱头上有青天"体现其一生致力于法律与学问,最终官至高位。
七、王安石《登飞来峰》
"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"隐喻其通过勤奋学习突破困境的境界。
八、孙康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
"古人学问无遗力,少壮工夫老始成"强调年轻时需勤奋积累。
九、学习方法与态度
持之以恒:
如《论语》所言"学而时习之",需通过反复练习巩固知识。
主动求知:
匡衡、王冕等通过借光、潜读等方式突破条件限制。
品德修养:
范仲淹、张溥以天下为己任,体现学以致用的精神。
这些篇章和人物事迹共同展现了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精神风貌,对后世仍具有启示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