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史中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,其含义和职能可概括如下:
一、基本定义
御史中丞是古代中国官僚体系中的重要职位,属于御史大夫的副职,主要职责为监察百官、维护朝纲。其名称中的“御史”指代监察官员,“中丞”表示居中主持职务,故称“中丞”。
二、历史沿革
秦朝设立 御史中丞最早见于秦朝,是御史大夫的副职,负责管理国家图籍、档案,并监督地方刺史,秩千石。
汉代发展
汉哀帝时期废除御史大夫,御史中丞成为御史台长官,外督部刺史、内领侍御史,权力显著增强。东汉以后,若御史大夫缺位,中丞仍代行其职。
后续演变
- 北魏: 曾改称“御史中尉”。 - 曹魏至南北朝
- 隋唐宋:虽复置御史大夫,但多时缺位,中丞长期代行其职,至明代废止。
- 清朝:沿用宋制,仍为御史台长官。
三、核心职责
监察职能 监督地方刺史、中央百官,纠察贪官污吏、违法失职行为,对三公九卿有弹劾权。
行政辅助
- 管理国家图籍、档案。
- 处理奏章、审核文件账簿。
权力地位
在东汉后期的“三独坐”制度中,与司隶校尉、尚书令并称三大监察官,地位显赫。
四、品级与影响
品级: 秦汉时期秩千石,唐宋为正四品或正五品。 历史影响
综上,御史中丞是古代中国中央监察体系的核心官员,其职能演变与官僚制度发展紧密相关,体现了古代政治对廉政建设的重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