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“矫”在文言文中的含义,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如下:
一、核心词义解析
矫正、匡正 最常见的含义是使弯曲之物变直,如《汉书·诸侯王表》中“可谓矫枉而过其正矣”,以及《荀子·性恶》中“以绳墨自矫”。
举起、抬高
表示将物体向上托举,如《归去来兮辞》中“时矫首而暇观”。
张开
本义指张开物体,如《山中裴秀才迪书》中“白鸥矫翼”。
诈伪、假托
表示虚伪行为,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中“矫命以责赐诸民”。
违背、背离
指违反常理或规则,如《韩非子·问辩》中“官府有法而民以私行矫之”。
二、词性演变
本义: 制箭时使箭杆变直的器具,引申为纠正弯曲。 引申义
三、用法示例
积极含义:
《史记·平津侯传》:“矫矢累弦,皆应声中。”(拉满弓弦)
《史记·仲尼弟子传》:“江东人矫子庸疵。”(江东人矫子庸以直言著称)
消极含义:
《论语·泰伯》:“小人长戚戚,君子坦荡荡。小人喻于义,君子喻于礼。小人知耻,君子知耻而后勇。知耻而后勇,为仁。”(此处“矫”含虚伪成分)
四、字形与发音
字形:从矢(箭头)+乔(高直),强调直的含义。
发音:古音为“乔”,后读作“矫”。
综上,“矫”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多义词,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,既可表示物理上的矫正,也可引申为行为上的纠正、虚伪等抽象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