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耳喧目染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指通过长期接触某种环境或事物,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影响而形成习惯或观念。具体解析如下:
一、基本含义
字面解析
“濡”指沾湿,“染”指沾染。成语本义指耳朵常听、眼睛常看,逐渐受到熏陶或影响。
引申含义
强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或影响,既包括积极的影响(如良好的习惯、文化熏陶),也可能包含消极的影响(如不良习惯、负面观念)。
二、结构与用法
结构:联合式成语,可作谓语、定语或分句。
情感色彩:中性成语,既不带有褒义也不带有贬义。
三、出处与演变
典故来源
出自唐代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濡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原指人长期接触某种事物而自然学会相关技能,后泛指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:耳闻目染(同义,强调听闻与目睹的结合)。 - 反义词:耳目无交(形容与世隔绝,不受外界影响)。
四、例句
积极影响
小明在书香门第长大,耳濡目染中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。2. 消极影响
她整天接触不良信息,耳濡目染地染上了焦虑情绪。3. 文学引用
孙中山《上李鸿章书》:“耳濡目染,洞悉奥窔。”(指长期接触后深刻理解)。
五、总结
“耳喧目染”通过“耳”与“目”的感官体验,形象地描绘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,既包含无意识的学习过程,也暗示了环境选择的主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