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质”是一个多义词,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,主要包含以下几类:
一、本义:抵押与券契
最早见于西周金文,本义指以财物或人作为抵押,例如《论语·雍也》中“质胜文则野”的“质”指朴实无华的本性。此外,还指买卖货物的券契,如《诗·小雅》中“民之质矣”的“质”指民众的本源。
二、引申义
诚信与本质 引申为诚信、本质属性,如《易·系辞》中“原始要终,以为质也”的“质”指事物的根本规律。 例句:他的性格质朴,待人真诚。
质朴与底子
表示质朴、单纯,如《论语·雍也》中“质胜文则野”的“质”强调内在的淳朴。 例句:她保留着江南人的质朴气质。
物质与工具
指物质实体或工具,如“铁质器具”“砧板”等。 例句:这件衣服材质是纯棉的。
变化与属性
在哲学语境中,指事物由量变引发质变,如“质变”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。 例句:水在0℃以下会凝固,这是水的物理质变。
三、用法示例
负面含义: 质量低劣(如“质薄质衰”) 中性含义
褒义含义:怀质抱真(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)
四、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:本质、实质、资质
反义词:变质、劣质、虚伪
综上,“质”的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,既包含物质层面的抵押、工具,也涉及抽象的诚信、本质等哲学概念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