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兼具历史性与文化内涵,其习俗与寓意可归纳如下:
一、核心寓意
纪念屈原
端午节最广为流传的寓意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。屈原因忧国投江自尽后,楚国百姓为避免鱼虾侵扰其遗体,划龙舟驱散鱼群,并投粽子以保全其身。粽子形状似包裹,象征对屈原的敬意与思念。
驱邪避疫
古人认为五月为“毒月”,疫病易流行。通过挂艾草、菖蒲,饮雄黄酒,系五彩绳等习俗,驱赶邪祟、驱蚊虫、保佑平安。
祈福安康
端午节包含驱邪避灾与祈求健康的双重内涵。赛龙舟象征团结协作,吃粽子则寄托对家人平安健康的祝福。
二、传统习俗
赛龙舟
模仿古人划船救屈原的情景,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,多见于长江流域,现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。
吃粽子
用糯米包裹馅料,象征包裹屈原遗体或驱邪。北方多甜粽,南方多咸粽,口味差异反映地域文化。
挂艾草与菖蒲
艾草、菖蒲具有药用价值,可驱虫、驱疫。民间在门上悬挂,或插于屋内,形成端午特色景观。
佩香囊与五彩绳
香囊内装香料,佩戴于身驱蚊虫;五彩绳系于手腕、脚腕,传说可驱邪避灾,部分习俗延续至七夕。
饮雄黄酒
雄黄酒含驱虫成分,古时在端午节饮用以驱邪避瘟,现多作为民俗仪式保留。
划旱船与打午时水
部分地区保留划旱船的习俗,象征驱邪;午时水指端午当天午时饮用的水,认为可驱除疾病。
三、文化内涵
端午节通过习俗传承爱国精神(如屈原的纪念)、民族认同感,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。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