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 《采莲词》张潮(唐代)
"朝出沙头日正红,晚来云起半江中。赖逢邻女曾相识,并著莲舟不畏风。"
虽以采莲为主题,但通过"莲舟"意象暗示了莲蓬的丰收与后续凋零的必然性。
二、 《秋莲》刘因(元代)
"瘦影亭亭不自容,淡香杳杳欲谁通?不堪翠减红销际,更在江清月冷中。"
直接描绘秋莲凋零后的枯萎形态,"翠减红销"四字尤为传神。
三、 《清平乐·村居》辛弃疾(宋代)
"茅檐低小,溪上青青草。醉里吴音相媚好,白发谁家翁媪?大儿锄豆溪东,中儿正织鸡笼。最喜小儿亡赖,溪头卧剥莲蓬。"
通过生活化场景,侧面烘托出莲蓬成熟后的状态,以及时光流逝的哲思。
四、 《临江仙·手拈黄花无意绪》辛弃疾(宋代)
"手拈黄花无意绪,等闲行尽回廊。卷帘芳桂散余香。枯荷难睡鸭,疏雨暗池塘。忆得旧时携手处,如今水远山长。"
以"枯荷难睡鸭"一句,将静态莲蓬与动态生命形成对比,凸显衰败中的寂寥。
五、 《衰荷》白居易(唐代)
"秋露浸润,荷花依旧盛开,凉风轻拂,荷叶逐渐干涸。人们皆不喜这萧瑟之景,然而我却是分外欢喜,徘徊于枯草丛中,何处有半分忧愁!"
通过"荷叶逐渐干涸"的动态过程,展现自然循环与诗人超脱态度的融合。
六、 《采莲归》白居易(唐代)
"牵花怜共蒂,折藕爱连丝。荷叶罗裙一色裁,芙蓉向脸两边开。"
虽以盛夏荷花为背景,但"折藕爱连丝"暗示了莲蓬与荷叶的紧密关联,为后续凋零埋下伏笔。
七、 现代仿古诗
"荷塘月色晚风凉,碧伞枯萎日渐黄。仙子云中乘鹤去,莲蓬孤吊苦心藏。"
仿古诗形式,通过"仙子乘鹤"的意象,赋予枯萎莲蓬以神话色彩,强化孤寂感。
注:部分诗词虽未直接描写枯萎莲蓬,但通过荷花凋零、莲蓬形成的自然过程,隐含相关意象。如杨万里的《池水二首》中"池底枯荷瘦不胜"直接点明主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