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登岳阳楼》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,其平仄、押韵与对仗特点如下:
一、平仄规律
基本形式 该诗采用 仄起式
结构,即第二句起句为仄声(如“今上岳阳楼”)。全诗八句,每句五言,遵循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。
具体平仄标注
以《登岳阳楼》原诗为例:
- 仄起式: 昔闻洞庭水(仄仄平平仄) 今上岳阳楼(平平仄仄平) 吴楚东南坼(仄仄平平仄) 乾坤日夜浮(平平仄仄平) 亲朋无一字(平平平仄仄) 老病有孤舟(平平平仄平) 戎马关山北(仄仄平平仄) 凭轩涕泗流(平平仄仄平) 二、押韵特点 韵脚选择
该诗押 双韵,韵脚为“楼、浮、舟、流”(均属平水韵),符合五言律诗对韵规则。
韵律效果:
通过“楼、流”等字眼的押韵,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感和意境连贯性。
三、对仗工整性
词性对仗:
诗中“吴楚东南坼”与“乾坤日夜浮”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对仗,“亲朋无一字”与“老病有孤舟”则通过人事与境遇的对比强化意境。
结构对称:
前两联描绘自然景观,后两联抒发个人情感,形成“写景-抒情”的结构对称。
四、创作背景补充
杜甫于大历三年(768年)途经岳阳楼时创作此诗,当时正值其漂泊生涯,既陶醉于洞庭湖的壮阔,又忧国思民,故诗中蕴含深厚家国情怀。
综上,《登岳阳楼》通过平仄的严谨安排、韵脚的和谐押韵以及精妙的对仗,成为唐代律诗的典范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