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蜻蜓文案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红蜻蜓文案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水调歌头辛弃疾将迁新居赏析?

59

辛弃疾的《水调歌头·将迁新居不成有感》是一首以隐居生活为背景,融合个人遭遇与时代背景的词作。以下从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三方面进行赏析:

一、创作背景

迁居未成:

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(1196)夏,辛弃疾因带湖居所被焚,计划迁居瓢泉未果,触景生情而作。

时代背景:

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,主和派当道,辛弃疾等抗金志士遭压制,其壮志难酬的愤懑情绪贯穿全词。

二、艺术特色

典故与化用

- 开篇“我亦卜居者,岁晚望三闾”以屈原自比,表达对楚国故居的追思,隐喻自身被逐的境遇。

- 下片借用陶渊明“众鸟欣有托,吾亦爱吾庐”的诗句,呼应隐居生活,形成前后呼应。

- 其他典故如“借车载家具”化用孟郊《借车》,“舞乌有,歌亡是”暗指歌舞升平的虚幻。

风格特点

- 采用夸张、戏谑手法,如“昂昂千里,泛泛不作水中凫”,以反差强化旷达感。

- 语言质朴自然,兼具文人雅趣与生活真味,如“家徒四壁”等句广为传诵。

三、思想内涵

政治理想与个人境遇的冲突

词中既表达对屈原等先贤的追慕,也流露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的失望,体现其“壮志难酬”的悲怆。

隐居生活的自我救赎

通过描绘“书携一束”“白鹤飞来”的清幽场景,辛弃疾在物质匮乏中寻得精神寄托,隐含“采菊东篱下”的闲适境界。

四、结构分析

上片:

追忆屈原,自比“千里之驹”与“水中凫”,表达对政治理想的执着与对现实无奈的矛盾。

下片:以《子虚赋》人物影射歌舞浮华,最终回归自然本真,体现其超脱世俗的隐士情怀。

综上,此词以隐居生活为载体,通过典故化用与自我调侃,展现了辛弃疾在政治失意中的坚韧与豁达,兼具个人情感与时代烙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