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“吃”的诗词,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了丰富的饮食文化与人生哲思。以下为精选分类整理:
一、饮食生活类
1. 《食荔枝》- 苏轼:罗浮山下四时春,卢橘杨梅次第新。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以荔枝为题材,表达对岭南生活的向往。
2. 《游山西村》- 陆游: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。展现农家丰收时的丰盛饮食。
3. 《浣溪沙》- 苏轼: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。人间有味是清欢。描绘野炊场景,体现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。
二、节令美食类
1. 《清明》- 杜牧: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清明时节的饮食习俗,抒发人生感慨。
2. 《秋风词》- 刘禹锡: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以蟹为主题,展现秋季饮食文化。
3. 《端午》- 文天祥:五月五日午,赠我一枝艾。故人不可见,新知万里来。虽未直接写食,但端午食粽的习俗隐含其中。
三、饮食哲理类
1. 《食蒸饼作》- 杨万里:何家笼饼须十字,萧家炊饼须四破。老夫饥来不可那,只要鹘仑吞一个。通过食饼体验,反映民生疾苦。
2. 《猪肉颂》- 苏轼:净洗铛,少著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以烹饪技艺,隐喻人生境界。
3. 《于潜僧绿筠轩》- 苏轼: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借饮食偏好,表达高洁品格。
四、其他经典
《惠崇春江晚景二首》- 苏轼: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以春江鱼鲜,展现自然与饮食的关联。
《踏云行·师父赠谭仙词》- 元代:张公吃酒李公来,马钰。体现道教饮食文化中的洒脱与超脱。
注:部分诗词虽未直接描写饮食,但通过节令、食材等元素隐含饮食文化,如清明食粽、端午食粽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