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猴年马月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其含义和背景如下:
一、基本含义
时间表述 该成语由“猴年”和“马月”两部分组成:
- 猴年:
指十二生肖中的猴年,每12年循环一次。
- 马月:源自干支纪月法,每2年出现一次(如甲午月、庚午月),并非特指农历某个月份。
引申含义 现多用于形容时间遥遥无期或结果无法预料,例如:
> 你这样下去,猴年马月才能完成。
二、文化背景
成语出处
最早见于古华的小说《芙蓉镇》,原文为:“斗斗斗,一直斗到猴年马月,天下一统,世界大同。” 后因“猴年”与“闰腊月”(农历闰年多出的一个月)的谐音,误传为“猴年马月”。
结构与用法
- 结构: 联合式成语,可作状语使用。 - 情感色彩
三、相关说明
常见误区:部分人误将“猴年马月”理解为“猴年腊月”(农历十二月),实际应为“猴年闰腊月”或“猴年十仨月”。
时间示例:2016年是猴年,农历五月(马月)对应的公历时间为2016年6月5日至7月3日,共29天。
综上,“猴年马月”是一个兼具时间表述和情感色彩的成语,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