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疾苦声”是一个具有象征性和情感共鸣的表达,其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解析:
一、字面与引申含义
字面含义 “疾苦声”直接指代疾病或困苦引发的声音,如呻吟、哀号等。但更深层含义则通过引申,将自然现象与民生疾苦相联系。
引申含义
在郑板桥的《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/墨竹图题诗》中,“疑是民间疾苦声”并非实指竹叶声,而是以竹叶沙沙作响比喻听到百姓因饥寒、疾苦而发出的悲号。这种比喻手法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同情。
二、文化背景与象征意义
郑板桥的创作背景
郑板桥在潍县任知县期间,常通过画竹等行为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关怀。此句诗作于他因开仓赈济触怒权贵被罢官后,借竹声抒发无奈与悲愤,成为其“以竹言志”的代表作。
象征手法
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象征高洁、坚韧,但在此诗中却反衬出官场的冷漠与民生的艰难。竹叶的“萧萧”声与百姓的“疾苦声”形成对比,凸显了个体在庞大社会体系中的无力感。
三、相关诗词与思想
同类表达: 元稹《闻乐天授江州司马》中“独怜幽草涧边生,上有黄鹂深树鸣。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。”以野渡无人、舟自横的寂寥,隐喻世态炎凉与个人命运的无奈。 思想内涵
综上,“疾苦声”既是自然现象的拟人化表达,也是诗人借物寄情、抒发社会关怀的艺术手法,成为中华文化中关注民生、体恤民情的经典范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