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关于四大名著的歇后语主要出自《红楼梦》《西游记》《水浒传》和《三国演义》,以下是重点内容的整理:
一、《红楼梦》
贾宝玉看林妹妹 ——见如故(形容彼此情谊深厚)大观园里哭贾母
——各有各的伤心处(体现人物性格差异)
贾宝玉看《西厢记》——戏中有戏(暗示现实与虚幻交织)
贾宝玉的丫环——喜(袭)人(谐音梗,指丫环袭人)
二、《西游记》
孙悟空的金箍棒——能大能小(体现神通广大)
猪八戒照镜子——里外不是人(表现性格矛盾)
唐僧西天取经——多灾多难(概括取经路艰险)
林黛玉葬花——自叹命薄(体现悲剧性格)
三、《水浒传》
鲁智深出家——无牵无挂(展现洒脱性格)
武松醉打蒋门神——恩将仇报(体现复杂情感)
梁山兄弟——不打不亲(彰显义气)
鲁智深大闹五台山——酒肉和尚(讽刺身份矛盾)
四、《三国演义》
刘备借荆州——有借无还(体现政治权谋)
诸葛亮草船借箭——满载而归(强调智谋)
张飞吃豆芽——小菜一碟(比喻能力不足)
关公面前耍大刀——自不量力(讽刺鲁莽)
补充说明
谐音歇后语: 如“诸葛亮弹琴——计上心来”(谐音“真上心来”) 文化内涵
建议结合具体语境记忆,注意区分人物专属歇后语(如“林黛玉葬花”)和情节类歇后语(如“孙悟空的金箍棒”),并尝试在口语或写作中运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