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国藩家书是清代名臣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集,内容涵盖家事、教育、军事、哲学等多方面,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。以下是部分家书的译文及注释:
一、致父母书(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)
原文:
"八月初三我寄出第十一封家信,信很长,不知是否收到?十四日收到家信,内有父亲、叔父及丹阁叔的信件,得知丹阁叔考中秀才,家中长辈身体康健,非常欣慰。我于八月初六搬到娄匠胡同北头路东,新居宽敞(共十八间),月租二十千文。此前在棉花胡同住处狭窄,如今总算舒适。我与九弟感叹,恨不能接父母来京同住。我身体无恙,九弟此前小病已愈,未服补药。甲三(疑为子侄)病愈后日渐壮实,整日嬉戏精力充沛,儿媳亦安好。九弟读完《礼记》,现学《周礼》。向心斋兄借四十千文贴补家用,他托人到湘乡时送银二十八两至勤七叔处转交。另有冬菜一篓、朱尧阶寿联一副寄存心斋处,冬菜请勤七叔带回家,寿联转寄未啸山。香海、王瞻因处已去信,但王处至今无回音。去年托叔父寻木具一事,感激不尽,若今冬明春能再寻一具更佳。在京一切自会谨慎,望父母安心。儿国藩跪禀。"
注释:
曾国藩向父母汇报了家中最新情况,包括丹阁叔中举、新居落成等喜事;
详细说明了自己在北京的生活安排,如租房、健康状况及九弟的学习进展;
表达了希望未来能接父母同住的愿望,体现了传统孝道。
二、致叔父书(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七日)
原文:
"余竺虔归,寄回银五十两;其四十两的用途,六弟九弟在省读书,用二十六两,四弟季弟学费六两,买漆四两,欧阳太岳母奠金四两,前第三号信业己载明矣。只剩下十两,若作家中用度,则嫌其大少,添此无益,减此无捐,侄意戚族中有最苦者,不得不些须顾送,求叔父将此十金换钱,分送最清苦的人家,叔父在无意中送去,万不要说是侄儿的意思,使未得者有看法,有怨言,二伯祖父处,或不送钱,按期送肉与油盐之类,随叔父斟酌行字可也"
注释:
曾国藩向叔父说明寄回银两的分配情况,包括弟兄学费、祭祀等必要开支;
以谦逊态度请求叔父将余下的十两分赠贫困族人,避免引发猜忌;
体现了曾国藩的仁德与顾全家族关系的处世哲学。
三、劝学与处世书(道光二十六年)
原文:
"九弟读完《礼记》,现学《周礼》,此为治家根本,望其勤勉钻研。若为官者,当以仁礼并用为带兵之法;为士者,需修德行、讲学问,方不愧于父母之育。六弟自怨数奇,余深以为然,但君子当以天下为己任,而非沉溺于小试得失。若能发奋自立,家塾、荒野皆可读书;若不能,当改弦易辙,静心修学"
注释:
曾国藩强调九弟学习《周礼》的重要性,并勉励其将仁礼思想应用于治家;
对六弟的牢骚进行劝解,指出其志向应超越个人得失,体现其教育理念;
提出“自立”为核心,主张通过实践锻炼克服困境。
四、军事家书(道光二十一年)
原文:
"左军需破景德镇、乐平之贼,鲍军当从湖口迅速来援,此为转机。余自军以来,常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