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流程通常包含以下核心步骤,具体操作可能因地区政策或学校要求略有差异:
一、写实记录(长期过程)
教师指导记录 教师需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反映综合素质的重要活动(如学术竞赛、社会实践、志愿服务等),并收集相关佐证材料(如获奖证书、活动照片等)。
学生自主填报
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,定期(如每学期)自主填写活动记录,确保内容真实、有据可查。
二、整理遴选(定期审核)
学校筛选
每学期末,学校组织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记录进行整理和筛选,剔除泛化记录,保留最具代表性的成果(如省级以上奖项、重大课题参与等)。
突出成果展示
重点关注学生在思想品德、学业能力、身心健康、艺术素养、社会实践等维度中的突出表现,每个维度最多选取3-5项重要活动或成果。
三、档案形成(长期管理)
材料汇总
将筛选后的活动记录、事实材料、获奖证书等汇总成册,形成学生综合素质档案。
多维度评价
涵盖学习态度、团队协作、体育锻炼、艺术修养等多维度评价,确保档案内容全面客观。
四、平台提交(信息化管理)
省级平台操作
学生需通过省级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(如河南省平台:gzzp.jyt.henan.gov.cn)上传档案材料。
信息审核
学校对上传材料进行最终审核,确保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。
五、公示审核(透明化机制)
校内公示
整理后的评价材料需在校园内公示1-2周,接受师生监督,无异议后进入下一环节。
异议处理
若公示期间收到质疑,需组织复议并核实结果,确保评价公正性。
六、结果应用(招生参考)
档案存档
公示无异议后,档案由学校统一存入“智慧教育云平台”或本地教育信息管理系统。
高校招生参考
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,部分高校可能结合高考成绩进行综合考量。
注意事项
材料真实性: 所有记录需有明确佐证,严禁篡改。 时间节点
隐私保护: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需严格保密,仅用于评价目的。
以上流程为通用框架,具体操作细节需以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发布的指南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