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悻悻然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拼音为 xìng xìng rán,主要用于形容人因不满、失意或愤怒而表现出的不高兴或怨恨的神态。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:
一、基本含义
愤怒/怨恨 :指因受到挫折、冤屈或不满而表现出的愤怒情绪,如: - 他因同事争执后“悻悻地离开了办公室,整个下午都闷闷不乐”;
- 猎狗追不上后“悻悻然地回到猎人身边”。
懊恼/不满:
形容因自身失误或不如意而产生的自责情绪,例如:
- 考试失败后“悻悻地看着分数,懊悔平时没有好好复习”。
二、用法特点
情感色彩
:多用于负面情绪表达,带有较强的主观情感色彩;
结构特点:常作谓语或定语,如“悻悻然离开”“面带悻悻然表情”;
近义词:包括“怏怏然”(侧重失意)、“愤愤不平”(侧重气愤)、“怨恨”(侧重敌对情绪)等。
三、典型例句
负面情绪类
- 他因项目失败“悻悻然地坐在角落里发呆”;
- 听到批评后“悻悻然地转过身去,不再搭理对方”。
行为描写类
- 孤独时“悻悻然地抬头望向星空,思绪万千”;
- 被拒绝建议后“悻悻然地放下文件,起身离开”。
四、出处与演变
该词最早见于战国·孟子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谏於其君而不受,则怒,悻悻然见於其面。”(向君主进谏被拒后,他愤怒地当面表达不满)。随着语言发展,其内涵逐渐扩展至更广泛的失意或懊恼情绪。
综上,“悻悻然”通过简洁的文字精准表达了复杂的情感状态,是汉语中极具表现力的副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