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,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名称,这些名称反映了其自然崇拜、历史纪念及民俗活动的多样性。以下是端午节的主要别称及由来:
一、自然崇拜类名称
端阳节 因农历五月初五正值仲夏,此时阳气最盛,人们在此时登高、顺阳,故称“端阳节”。
重午节/重五节
五与午同音,农历五月为午月,故称“重五节”或“重午节”,部分地方也称“五月节”。
天中节
仲夏端午时,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,对应《易经》卦象,故得名“天中节”。
夏节
因五月属夏季,故称“夏节”,体现季节特征。
二、历史人物纪念类名称
屈原日
为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,南方地区特有此称。
诗人节
部分地区以纪念屈原等文人墨客而设,强调文化传承。
三、民俗活动类名称
龙舟节
因赛龙舟是端午节重要习俗,故得名“龙舟节”。
艾节/菖蒲节
用艾草、菖蒲驱邪避灾是传统习俗,故称“艾节”或“菖蒲节”。
浴兰节
源于《楚辞》记载,用兰草沐浴以驱疫,故称“浴兰节”。
女儿节/小儿节
部分地区将端午节视为儿童节日,有“女儿节”“小儿节”之称。
四、其他特殊名称
端五: 因“端”指初始,“五”指农历五月,简称“端五”。 天医节
五黄节:纪念五行学说中的土元素,与五行对应关系有关。
总结
端午节的名称虽多,但核心文化内涵一致,均围绕自然崇拜与历史传承。不同名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节日的多元性,如自然现象(天中节)、时间节点(端五)、历史人物(屈原日)及民俗活动(龙舟节、艾节)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