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,其习俗内容丰富多样,既有纪念屈原的象征性活动,也包含驱邪避灾的民俗。以下是主要习俗的详略结合介绍:
一、核心习俗
赛龙舟 最具标志性的活动,起源于纪念屈原。楚国人划船追赶屈原至洞庭湖,后演变为竞渡形式,现成为国际性赛事。
吃粽子
用粽叶包裹糯米、红豆等馅料,象征驱邪避灾。北方多用芦苇叶,南方以竹叶为主,形状多样(尖三角、四角状等)。
挂艾草与菖蒲
艾草、菖蒲被认为可驱邪辟疫,人们将其悬挂于门楣或堂中,部分地区与驱邪传说(如白娘子盗仙草)相关。
二、特色习俗
佩戴五彩丝线
用红、黄、白、青、黑五色丝线系于手腕或门窗,传说可驱邪保平安,后发展为长命缕、香包等饰品。
赛百步蛇
部分地区举行赛百步蛇活动,将百步蛇放入竹筒比赛,象征驱邪祈福。
饮雄黄酒/蒲酒
雄黄酒、菖蒲酒具有驱毒作用,民间在端午节饮用以驱邪避灾。
采草药与制凉茶
采车前草、六月雪等草药泡茶或外敷,或制成人形艾虎、花环佩戴,兼具药用与装饰功能。
三、地域性习俗
龙舟竞渡的延伸: 如贵州苗族在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“龙船节”,云南傣族在泼水节赛龙舟,纪念不同英雄。 端午食粽的演变
四、其他习俗
拴五色线与香囊:孩子佩戴五色线驱邪,香囊内装朱砂、雄黄等药材,兼具装饰与实用功能。
斗草与画额:部分地区举行斗草游戏,儿童佩戴画有“王”字额头的红布,祈求平安。
总结:端午节习俗融合了纪念历史人物、驱邪祈福与民间娱乐,既有全国通行的赛龙舟、吃粽子,也有地域特色的采草药、挂艾草等。这些习俗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