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教学目标与内容
目标明确且具层次 课程围绕“认识灯的用途、形状及功能”展开,同时渗透观察方法、语言表达和科学探索兴趣的培养,符合大班科学教育目标。
内容选择贴近生活
以幼儿常见的灯为素材,通过提问“你在哪见过的?用来干什么的?什么形状的?”等引导性问题,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,体现了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》中“从身边取材”的原则。
二、教学方法与过程
以幼儿为中心
教师通过“问题引导”“游戏竞赛”等形式,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学习,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,符合现代教育理念。
教学策略灵活
- 启发式提问: 通过“怎样让乌鸦喝到水”的类比,帮助幼儿理解问题解决思路。 - 游戏化教学
三、课堂管理
习惯培养到位
幼儿在课堂上表现出良好的秩序感,如自主整理材料、及时如厕等,教师通过日常引导有效培养了生活习惯。
互动性强
教师与幼儿保持积极互动,鼓励幼儿表达观点,课堂氛围活跃且充满探索精神。
四、改进建议
增加自主探索环节
可在课程末尾安排“自主分类”活动,让幼儿根据已有认知对灯进行分类整理,进一步深化理解。
优化教学材料
提供更多实物灯具供幼儿观察,增强感知体验,辅助教师进行更细致的引导。
强化知识拓展
结合家庭作业或区域活动,延伸至“电灯的原理”等更深层次内容,支持幼儿持续探索。
总结
本节课通过生活化素材、趣味化设计和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策略,有效达成了科学认知与能力培养目标,同时注重习惯养成与情感态度的渗透,值得借鉴与推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