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蜻蜓文案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红蜻蜓文案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典故有两个出处

59

关于“不飞则已,一飞冲天”的典故,确实存在两个主要出处,分别出自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和《韩非子·喻老》:

一、出处一: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——齐威王

典故内容

淳于髡劝谏齐威王时,以“国中有大鸟,三年不飞不鸣”的隐喻,暗指齐威王沉溺酒色、不理朝政。齐威王回应道:“此鸟不飞则已,一飞冲天;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” 淳于髡以此言促使齐威王醒悟,随后齐威王开始励精图治,齐国逐渐强盛。

核心寓意

该典故强调平时默默积累、厚积薄发,一旦行动便能取得显著成效,常用于形容政治家或个人在沉寂后突然展现卓越能力。

二、出处二:《韩非子·喻老》——楚庄王

典故内容

楚庄王执政初期三年无所作为,右司马伍举以“有鸟三年不飞不鸣”的现象询问其寓意。楚庄王回答:“虽无飞,飞必冲天;虽无鸣,鸣必惊人。” 此后楚庄王开始亲政,推行改革,使楚国成为春秋霸主。

核心寓意

该典故侧重强调潜在能力的爆发性,即使表面沉寂,内在力量终将显现,常被用于形容隐士或被埋没的才能。

三、两者的关联与争议

时间线差异:

齐威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初期,楚庄王则是春秋时期君主,两者相隔约150年。

核心思想共鸣:两者均通过“不飞/不鸣”的隐喻,表达“厚积薄发”的哲学思想,但侧重点不同:齐威王强调从沉溺中觉醒,楚庄王则体现从隐忍中爆发。

综上,该成语通过两个不同历史案例,共同构建了“沉默中蕴含力量”的文化意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