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耳濡目染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拼音为 ěr rú mù rǎn,指通过长期接触和观察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具体解析如下:
一、字面与引申含义
字面解释 - 濡:
沾湿,引申为接触、感受;
- 染:沾染,引申为影响、感染。 整体指耳朵常听、眼睛常看,从而不知不觉受到熏陶或感染。
引申含义 该成语强调环境对人的行为、思想、习惯等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,通常用于描述长期接触某种事物或人后产生的自然影响。
二、用法与结构
语法功能:
可作谓语、定语、分句,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对人的影响。
感情色彩:中性词,既可用于积极影响(如良好的家教),也可用于消极影响(如不良习惯)。
三、典型例句
积极影响 - "她生长在书法世家,耳濡目染,小小年纪就写得一手好字"。
- "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,他从小热爱音乐,琴艺精湛"。
消极影响
- "如果长期接触不良嗜好,也可能耳濡目染养成坏习惯"。
四、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: 潜移默化、耳濡目濡、耳濡目习。 反义词
五、成语出处
最早见于唐代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"目濡耳染,不学以能",强调环境对能力的自然塑造。后续朱熹、孙中山等名人亦用此语阐述环境对品德的影响。
通过以上分析可见,“耳濡目染”精准描绘了环境对人的双向影响机制,既包含主动吸收,也隐含被动适应的复杂过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