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熏渍陶染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读音为xūn zì,指通过长期接触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习惯、性格或行为模式。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:
一、基本释义
熏陶感染 指长期接触某人或某物而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,常用于描述行为习惯、品德或技能的传承。例如:
> 他从小生活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,耳濡目染地学会了绘画技巧。
浸渍渗透
强调通过反复接触使某种物质渗透到另一物体中,引申为思想、文化等抽象事物的渗透过程。例如:
> 这件古董被岁月熏渍得斑驳陆离,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故事。
二、出处与背景
该成语出自北齐颜之推的《颜氏家训·慕贤》,原文为:“人在少年,神情未定,所与款押,熏渍陶染,潜移默化,自然似之。” 这句话阐述了少年时期因接触优秀人物而自然形成的行为习惯,强调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: 熏陶(侧重好的影响,如“书香门第熏陶后代的学识”); 涉染(如“沾染不良习惯”)。- 反义词
源自《孟子·尽心下》的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”,强调自我修养与外界影响的对比。
四、用法示例
正面语境:
> 老师通过言传身教,熏渍陶染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。2. 负面语境:
> 小明沉迷于电子游戏,逐渐被游戏文化熏渍陶染,影响了正常学习。
综上,“熏渍陶染”通过“熏陶”(长期影响)与“浸渍”(逐渐渗透)的结合,形象地描绘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,既可用于描述积极的文化传承,也可警示不良习惯的潜在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