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退可守,进可攻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原指军事策略中进可主动出击、退可稳固防守的战术原则,现多比喻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掌握主动权。具体含义如下:
一、基本含义
军事策略层面 该成语最早见于明代归有光《菎山县倭寇始末书》,原指在军事行动中,若形势有利可乘则主动进攻,若遇险阻则及时撤退并巩固防御。例如,占据险要地形时既能发起攻击,也能有效防御敌人。
引申含义
现延伸为在人生、事业或决策中,既能主动进取追求目标,也能灵活应对挫折保持稳定。例如职业发展上,既可抓住机遇突破,也能在困境中规避风险。
二、核心特点
主动性: 强调在动态环境中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策略,避免被动挨打。 平衡性
策略性:需要具备预见问题和快速反应的能力,实现“未雨绸缪”。
三、应用场景
军事领域 指部队在战役中根据地形、敌情灵活运用攻防战术,如围魏救赵、以逸待劳等经典战例。
职场与生活
- 职业发展:既要有突破瓶颈的勇气(进可攻),也要有稳定根基的智慧(退可守)。
- 个人成长:面对挑战时既能积极应对(进),也能及时止损调整(退)。
四、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: 进退自如、据可守。 反义词
该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,即“以柔克刚”“攻防结合”,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广泛的适用价值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