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,其来历和诗句可综合以下内容:
一、来历
先秦时期祭祖丰收活动 重阳节最早可追溯至先秦,当时人们于农历九月丰收后举行祭天帝、祭祖的仪式,感谢自然馈赠并祈求来年丰收。例如《吕氏春秋·季秋纪》记载:“九月命家宰备收,大飨帝,尝牺牲。”
汉代形成核心习俗
汉代时,宫人贾佩兰在九月九日佩戴茱萸、饮菊花酒以求长寿,逐渐演变为民间习俗。同时,汉武帝时期将重阳与上巳、寒食等节日并列为春秋大节,强调“祓禊登高”的仪式。
唐代定为民间节日
到了唐代,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,文人墨客开始广泛参与,形成了“登高、赏菊、插茱萸、饮菊花酒”的四大习俗。陶渊明、桓景等历史人物也在此时留下相关记载。
其他说法补充
《易经》中“九为阳数”的哲学思想为节日命名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楚南地区保留的祭灶习俗与重阳节时间重合,可能为节日融合了更多地方信仰。
二、经典诗句
唐代
杜牧《九日齐山登高》:
“江涵秋影雁初飞,与客携壶上翠微。”
以雄浑笔触描绘秋日登高景象,成为重阳诗的代表作。 - 郑谷《菊花》:
“秋丛绕舍似陶家,遍绕篱边日渐斜。”
通过菊花意象表达隐逸情怀,与重阳赏菊习俗契合。
宋代及以后
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虽写秋日,但“霜叶红于二月花”的意境影响重阳诗风。 - 王安石《登飞来峰》:
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。”
体现重阳登高望远的哲理。
现代延伸
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:
“少年心事当拊掌,不畏浮云遮望眼。”
虽非重阳所作,但借用了节日意象表达改革抱负。
三、核心习俗
登高: 象征驱邪避灾,成为重阳最普遍的活动。- 赏菊
重阳节作为融合自然与人文的节日,其诗句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情感与哲思,至今仍被传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