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龙卧龙是一个汉语成语,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,常用于形容某个地方或单位有大量有才华、有潜力但尚未被充分发掘的人。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:
一、基本释义
核心概念 - 藏龙:
源自“龙伏”,比喻隐藏的杰出人才,如卧龙(诸葛亮)。
- 卧虎:源自“虎伏”,象征潜伏的强大力量或危险,此处指隐藏的强者或潜力。
- 合起来表示既有龙般才华又有虎般能力的人隐藏未现。
引申含义 该成语也可用于形容事物中潜在的巨大价值或未被发掘的潜力,如“这部作品藏龙卧虎,实为佳作”。
二、出处与演变
文学渊源:
最早见于北周庾信的《同会河阳公新造山地聊得寓目》:“暗石疑藏虎,盘根似卧龙。” 后演变为成语。
结构特点:属于联合式成语,可作谓语或定语,如“公司内部藏龙卧虎,实为行业翘楚”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:潜龙伏虎、卧虎藏龙(后者为更常见的变体)。
反义词:野无遗才(指人才全部暴露,毫无隐藏)。
四、使用示例
形容人才
“这个科研团队藏龙卧虎,多位成员在领域内具有开创性成果。”
比喻潜力
“这家新兴企业藏龙卧虎,未来有望成为行业标杆。”
文学化表达
“在这片古迹中,似乎仍能感受到当年卧龙凤雏的英气。”
五、文化背景
该成语常与三国时期诸葛亮(卧龙)的典故结合使用,如《三国演义》中对其的雅称,进一步强化了其文化内涵。在现代语境中,既可用于评价具体人物,也可用于抽象描述潜在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