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蜻蜓文案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红蜻蜓文案网-你身边的文案专家

泽被众生典故?

59

关于“泽被众生”的典故,综合相关文献和语境,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层面:

一、成语出处与含义

《道德经》中的“上善若水”

“泽被众生”虽常被误标为《道德经》内容,但实际出自《庄子·大宗师》。原文为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 这句话通过水的特性,比喻最高的善行如同水滋养万物却无争功之念,体现道家“无为而治”的哲学思想。

成语本义

“泽被众生”指恩惠遍及所有生灵,常用于形容帝王或高僧的博爱与慈悲。

二、相关典故

庄子与惠施的哲学辩论

庄子与惠施讨论“道”的概念时,提到“泽被万物”与“穷尽万物”的区别。庄子认为,真正的道如同水,滋养万物却无功可言;惠施则主张通过言说穷尽万物的道理。

佛教传入后的阐释

佛教传入中国后,该成语被赋予新内涵。例如,佛教强调普度众生,与“泽被众生”的慈悲精神相契合。禅宗六祖慧能的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等思想,虽未直接使用该成语,但体现了类似的无我利他的精神。

三、总结

“泽被众生”并非直接出自《道德经》,而是《庄子》中“上善若水”思想的延伸。其核心在于通过自然现象(如水)隐喻最高善的境界,强调无为而治与普济众生的统一。后世佛教等思想流派亦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具体的慈悲实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