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拥有丰富的习俗,既有文化传承,也蕴含着驱邪祈福的寓意。以下是主要习俗的梳理:
一、核心习俗
赛龙舟 最具代表性的习俗,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。人们划龙舟以驱散江中鱼群,后演变为竞技活动,现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吃粽子
用糯米包裹红枣、豆沙等食材,象征驱邪避灾。粽子与春节的汤圆、中秋的月饼并称“民俗文化符号”,各地风味各异。
二、驱邪祈福类习俗
挂艾草与菖蒲
与驱邪驱瘟的传说相关,艾草、菖蒲被称为“端午三友”。人们将它们绑成束挂于门楣或悬挂于门旁,或系于儿童颈项,象征驱邪避灾。
佩香囊
内装雄黄、朱砂等药材,外绣五色丝线,既具装饰性,又寓意驱虫辟邪。多见于儿童,也有成人佩戴。
饮雄黄酒
传说可驱虫解毒,现多用于儿童或成人。需注意雄黄毒性,现多以雄黄酒涂抹于耳、鼻等部位。
三、地域特色习俗
五毒饼(河北)
用五种毒虫纹样装饰的饼,兼具驱邪与节令特色,部分地区作为端午礼品互赠。
系五色丝线(山东)
用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五种颜色丝线系于儿童手腕,传说可驱邪,后发展为长命缕、香包等饰品。
划旱龙舟(山西)
用麦面制成龙形面团,与粽子一起馈赠,或用于祭祀龙神,祈求丰收与平安。
四、纪念与传承习俗
祭龙与祭祖
部分地区通过祭祀活动缅怀屈原等历史人物,或祭扫先贤陵墓,传承忠孝文化。
浸龙舟水
竞渡后用龙舟水洗澡,传说可驱除疫病,成为南方地区特色习俗。
五、其他习俗
放纸鸢(放风筝): 南方城市有此习俗,寓意消灾祈福,儿童称为“放殃”。 打午时水
总结:端午节习俗融合了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,既有集体参与的活动(如赛龙舟),也有个人祈福的仪式(如佩香囊、系五色线)。这些习俗在不同地域发展出独特形式,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多元的端午文化景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