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心地坦荡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指人的内心坦率、正直,常与“问心无愧”连用,表达一种豁达、坦然的生活态度。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:
一、核心含义
胸襟开阔 形容人性格开朗,能够包容他人,不斤斤计较。
问心无愧
指行为符合道德准则,内心没有愧疚感。
二、出处与引申
儒家思想基础
该词出自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” 孔子以此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胸怀境界,强调君子因内心光明而坦然,小人则因私欲而忧患。
引申含义
除道德层面的坦率,还包含行事光明磊落、无所畏惧的勇气,如阮籍“其外坦荡而内淳至”的人格特质。
三、使用示例
褒义语境: “他一生清正廉洁,行事坦荡,深受百姓爱戴。” 贬义对比
“与其虚伪作态,不如坦荡做人。”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:胸怀坦率、光明磊落、襟怀坦白
反义词:心胸狭窄、患得患失、虚伪狡诈
综上,“心地坦荡”是形容人格健全、道德高尚的理想状态,既包含内在品德的修养,也体现外在行为的坦率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