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,拥有丰富的习俗活动,主要包含以下几类:
一、核心习俗
吃粽子 最具代表性的习俗,源于纪念屈原投江。最初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,后发展为用粽叶包裹糯米,象征驱邪避灾。现成为家庭团聚、传递祝福的方式。
赛龙舟
为驱散江中鱼虾、祭奠屈原而起源,后扩展为纪念伍子胥、曹娥等历史人物。现成为全民运动,形式多样,包括龙舟竞渡、龙舟比赛等。
二、驱邪避灾类
挂艾草与菖蒲
将艾草、菖蒲插于门眉或悬挂于堂中,利用其驱邪、防蚊作用,部分地区还会制作成艾虎、艾人等造型。
系五彩绳
用五彩丝线系于手腕、脚腕,象征五行平衡、祈福辟灾,常见于儿童及成人。
佩香囊
内装香料,既具装饰作用,又传说可驱邪避瘟。部分地区成为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载体。
三、祈福与纪念类
悬钟馗像
江淮地区家家悬挂,镇宅驱邪,祈求家庭平安。
参观屈原庙
部分地区会组织祭拜活动,缅怀屈原的忠诚与爱国精神。
四、其他特色习俗
饮雄黄酒
古人认为雄黄酒可驱邪解毒,现多用于儿童驱虫或节日庆典。
吃鸭蛋
源自纪念伍子胥,传说其父被害后投江,伍子胥用鸭蛋驱鱼,后演变为节日食品。
赛龙舟仪式
包括请龙、祭龙神、游龙等环节,部分地方设有鱼标、鸭标等竞赛元素。
五、地域性习俗
不同地区存在特色活动,如:
岭南地区: 龙舟造型多样,有“斗标”“趁景”等传统形式; 北方地区
综上,端午节习俗融合了自然崇拜、历史纪念与生活祈愿,既有集体活动(如赛龙舟),也有个人防护(如挂艾草),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