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动如蛟龙出海,静若处子守中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结合了“静若处子”和“动如脱兔”两个典故,形成对行为与气质的辩证描述。具体含义如下:
一、成语结构解析
“静若处子守中” - “静若处子”:
出自《孙子·九地》,原指军队未行动时像未出嫁的女子般沉静、持重。此处引申为在安静、未行动时表现出的稳重、内敛气质。
- “守中”:指保持中正、稳定的状态,强调在静谧中蕴含内在力量,为行动积累能量。
“动如蛟龙出海” - “动如脱兔”:
原指军队行动时如逃脱的兔子般敏捷、迅速。此处以“蛟龙出海”替代“脱兔”,提升气势,形容行动时如蛟龙腾飞般磅礴、有力。
二、整体含义
该成语通过对比“静”与“动”的状态,展现一种动静结合的哲学思想:
静时:如处子般端庄、内敛,蕴含深厚底蕴;
动时:如蛟龙出海般气势恢宏、行动果决。
三、应用场景
常用于形容:
军事策略:
如《孙子》原指军队未动时隐蔽待发,行动时突袭迅速;
人物特质:
形容人性格沉稳且行动力强,如“他静若处子,动若脱兔,瞬间完成转型”;
自然现象:
如水流静谧时如处子,奔涌时如蛟龙出海。
四、相关典故
《孙子·九地》:该典故出自《孙子兵法》,原句为“静若处子,动如脱兔”,强调以静制动、以柔克刚的战术思想。
通过这一成语,可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“以柔克刚”“藏拙含英”的辩证智慧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