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基础信息部分
学生信息 - 姓名、年龄、班级、学号等基本信息需完整记录。
- 示例:学生姓名:张三,年龄:10岁,班级:五年级2班,学号:20230501。
家访信息
- 家访时间(年/月/日)。
- 家访地点(学生家中/学校办公室)。
- 参与教师姓名及职务(班主任/科任教师)。
二、家庭背景部分
家庭结构
- 家庭成员构成(父母/监护人信息、关系说明)。
- 示例:父亲:李四,职业:工程师;母亲:王五,职业:教师。
家庭环境
- 居住地址、家庭经济状况等基础信息。
- 可补充说明:如家庭氛围、教育资源等观察结果。
三、学生表现部分
在校表现
- 学习态度(积极/消极)、课堂参与度、作业完成情况。
- 事例说明:如“张三在数学作业中常主动请教问题,但英语口语表达较弱”。
生活习惯与兴趣爱好
- 作息时间、兴趣特长、阅读习惯等。
- 示例:“小红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,尤其喜欢科学类书籍”。
四、沟通内容部分
家长反馈
-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、教育理念及担忧。
- 示例:“家长希望孩子能平衡学习与兴趣,避免过度压力”。
教师观察与建议
- 家庭与学校表现的差异分析,提出针对性建议。
- 示例:“建议家长鼓励孩子多参与课堂讨论,学校将提供口语表达训练机会”。
五、总结与建议部分
问题总结
- 概括家访中发现的主要问题(如学习习惯、心理状态)。
- 示例:“张三存在作业拖延问题,需建立时间管理机制”。
后续计划
- 制定短期和长期改进方案,明确责任人与时间节点。
- 示例:“下次家访重点关注时间管理训练,配合学校开展英语角活动”。
注意事项
信息保密:
仅记录与家访相关的内容,避免泄露隐私。
客观记录:
描述问题时采用“事实+建议”结构,避免主观评价。
双向沟通:
鼓励家长表达真实想法,形成教育合力。
通过以上结构化填写,可有效记录家访过程,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力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