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”是一句流传千古的成语,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车辖》,原诗为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四牡鲱鲱,六辔如琴。观尔新婚,以慰我心。”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:
一、字面含义
高山:
比喻品德高尚、令人敬仰的人或事物,如巍峨的山峰般令人仰望。
景行:
本义为大道,引申为行为正大光明、值得效仿的准则。
行止:
指行为与节奏,既包含前行的动力,也暗含适时停顿的智慧。
二、深层内涵
品德与行为的象征 通过“高山”与“景行”的比喻,将品德比作自然界的巍峨山川,将行为比作人类遵循的康庄大道,强调品德对行为的引领作用。
精神向往与实践态度
尽管“虽不能至”(即无法完全达到),但“心向往之”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执着追求。这种追求既包含对理想境界的敬仰,也蕴含着通过努力不断接近的实践精神。
人生哲学的体现
成语蕴含了“知止而后有定”的智慧,承认人类认知与实践的局限性,但强调精神层面的追求比物质层面的抵达更具价值。
三、历史与文化影响
孔子的赞誉: 该句为孔子对周公旦的赞美,称其品德如高山,行为如大道,后世以此句赞颂理想人格。 成语的演变
综上,这句诗通过自然意象传递出对道德完善的追求,既是对个体品德的崇高评价,也是对理想人格的永恒向往,成为中华文化中激励人心的精神座右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