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兼具祈福、娱乐和饮食文化内涵,主要习俗如下:
一、核心习俗
赛龙舟 最具代表性的活动,起源于纪念屈原。楚国人划龙舟驱散江中鱼虾,后演变为竞技活动,现成为国际性赛事。南方沿海地区尤为盛行,如广东、浙江等地保留传统龙舟花样。
吃粽子
与春节、中秋并称“民俗三宝”。最初为祭祀屈原时用糯米包裹投入江中,后发展为用粽叶包米外缠彩丝的食品,象征驱邪避灾。不同地区有特色,如北京用“二米粽子”(江米+黄米),江浙地区有“角黍”(竹筒蒸制)。
挂艾草与菖蒲
作为“端午三友”(艾草、菖蒲、蒜),被认为可驱蛇虫、净化空气。人们常悬挂于门上、灶台或床头,寓意驱邪纳福。
二、其他重要习俗
打午时水/洗草药水: 用草药煎水沐浴,认为可驱瘟祛病,是端午节特有的健康习俗。 佩香囊
拴五色丝线:用五彩丝线系于手臂,象征驱邪保平安,不同地区有不同寓意。
放纸鸢/放纸龙:部分地区将纸鸢或纸龙放飞,祈求风调雨顺。
浸龙舟水:赛龙舟后用河水浸泡身体,传说可驱除疫病。
三、文化内涵
端午节融合了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,通过赛龙舟、食粽等行为表达对屈原的追思,同时通过驱邪习俗传递对健康、平安的祈愿。其习俗在传承中不断融入地域特色,形成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