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家对“烦恼”的命名和分类在经典文献中有明确论述,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体系:
一、五根本烦恼
佛家最经典的烦恼分类为 五根本烦恼,即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:
贪:
指对物质、情感或法法的过度贪恋,如对财物、名誉、感官享受的执著;
嗔:
指对逆境、不顺的愤怒或怨恨,易引发暴力或恶行;
痴:
指愚昧无明,对因果、事理的错误认知,导致善恶混淆;
慢:
指骄傲自大,轻视他人,影响人际和谐;
疑:
指对佛法、善恶的怀疑,阻碍修行与觉悟。
二、十缠九十八结
另一重要分类为 十缠九十八结,出自《大智度论》:
十缠:指十种根本烦恼,包括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恶见、欲、恨、轻慢、疑虑;
九十八结:在十缠基础上细分出九十八种烦恼结缘,强调烦恼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。
三、其他相关概念
随烦恼:
指二十种非根本烦恼,如嫉妒、恨意、不信、昏沉等;
烦恼的别称:
包括随眠(俱生烦恼)、粗重、漏、瀑流、轭、取、结、缚、缠、盖、惑等;
烦恼的根源:
主要源于“我见”(自我中心),因执着于自我而产生贪嗔等。
四、核心意义
烦恼被视作导致身心痛苦的直接原因,通过修行可逐步消除。例如:
减少贪欲可培养慈悲;
平息嗔恨可增长宽恕;
破除愚痴可开启智慧。
以上分类体系为佛学修行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,帮助修行者识别并转化烦恼,从而实现解脱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